靠加盟扭亏为盈后锅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锅圈”)迈出了上市的一步。近日,锅圈正式向港交所递表,过去三年首次扭亏为盈、开店步伐不止等成绩亮相招股书。不过,业绩过于依赖加盟店、重营销轻研发等现象也随之显露。有分析指出,上市之路不能仅靠跑马圈地,锅圈盈利能力的持久性面临考验,夯实竞争壁垒是关键。
9221家店直营店仅5家
钱大妈的“阶梯式售价”既保证了当天产品不隔夜卖的招牌,也恰好踩准了大爷大妈们“省钱至上”的消费心理。
加之近期以十荟团为代表的社区团购品牌陷入裁员风波、高举“白旗”,也给生鲜行业传达出一个信号——草莽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钱大妈联合创始人冯卫华曾表示,生鲜行业前有菜市场围攻、后有大型商超夹击,市场竞争激烈。但是,尽管顾客可以选择的场所众多,家门口却缺少一个干净卫生、优质平价的购买渠道。
张亮就向「创业最前线」透露,其门店旁不远曾有同类型生鲜门店开业,她要求公司给到价格扶持避免影响客流,但并未得到切实的反馈。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也表示,加盟商是钱大妈的B端客户,从目前来看,钱大妈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隐患,那就是“给加盟商添麻烦”——在“不卖隔夜肉”理念下,每天随营业时间梯次打折销售模式以处理当日尾货,肯定会有加盟商“玩不起”,最后干脆我行我素,不跟钱大妈的理念走了,最终导致“连而不锁”。
不过,对于准备上市的品牌而言,盈利能力更是资本市场所关心的重点,准备冲刺IPO的锅圈能否经得起接下来的考验仍是未知。
但疯狂背后却不乏短板。生鲜赛道叫嚣多年的“模式之争”,本质上仍然是运营效率和供应链之争,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繁杂,品牌也大多依赖本地供应链,一旦脱离本土优势,跨区域经营恐怕会是摆在钱大妈面前的第一道难题;更别提不少加盟商控诉钱大妈不赚钱,足以将其拖进舆论深渊之中。
1、“阶梯式”打折套路
北京某钱大妈门店运营人员赵默声(化名)告诉「创业最前线」,附近社区的很多阿姨已经形成了消费习惯,每天会来店里4、5趟,看看有什么需要。“钱大妈在北京不到50平的店铺每天客流量在800人左右,而上海钱大妈直营门店的日客流甚至能达到2000人。”他说。
2、不差钱,才加盟?
首先,加盟前期就需要支付一笔价格不菲的费用。依照钱大妈招商宣传册,加盟一家钱大妈标准店(60平米)的初始投资包括加盟费3万元、品牌保证金2万元、货款保证金2万元、门店装修费8万元、设备采购费用20万元、开业前广宣物料2万元,以及人工工资、房租、水电费等,如此一来,前期至少需要投入40万元。
其次,钱大妈还会向加盟商收取“品牌使用费”,即在5年合同期内,开业半年后,钱大妈将收取每天19:00前营业额的1%,第2-5年收取每天19:00前营业额的1.5%作为品牌使用费。
张亮对「创业最前线」表示,其门店销售额每天基本在1万元以上,最多可达到3万元,客流每天也在500-600人,但每个月门店都在持续亏损。“钱大妈招商人员最早跟我承诺门店利润在20-25%,每天销售额能卖到1.5万-2万元,但真正经营起来还是亏钱的。”
赵默声所在的钱大妈加盟店每天客流量在800人次,能卖1.8万元的货,但每天都会亏几千块,一个月累计下来也不是小的亏损。“按我的了解,北京30多家加盟店可能只有几家在赚钱。”
3、钱大妈出粤难
早在2017,钱大妈就将门店间最短距离(即“区域保护距离”)从300米缩短至250米,而同品牌的“近距离竞技”只能让加盟商摊薄利润来维持生计。
开业两年之后,钱大妈先后在广州、深圳和东莞新开了20余家门店,随后将步伐迈向北方市场。
但攻入北方市场,首先要考虑到南北方的饮食差异。
张亮则将经营亏损归结于平台的高定价。
审核人:傅顺义 程燕妮
“不差钱的”加盟商们,似乎撑起了钱大妈的生鲜帝国。
你吃到的是隔夜肉吗?
在生鲜圈,加盟模式并不少见,但很多时候品牌对加盟商缺乏管控力,导致乱象频发,甚至破坏了原有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