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快餐是一种以中国人餐饮习惯为基础,结合了某些快餐元素的属于中国本土的餐饮形式。凭借其口味地道、品类丰富、经济便捷的优势,中式快餐受到越来越多上班族的青睐,迅速抢占本土市场。
iiMedia Ranking(艾媒金榜)最新发布《2022年中国中式快餐品牌15强榜单》,此榜单采用iiMeval大数据评价模型计算赋值,根据企业综合实力、门店数量、自身风险、全网媒体传播态势,并结合专业分析师团队评价进行分析核算生成,侧重品牌总体发展态势、门店数量、自身风险等评价因子。
中式正餐:靠综合实力雄踞榜单
乐凯撒诞生于2009年深圳,中国榴莲披萨的首创者。
希望获取完整的电子版内容参考学习
中国餐饮市场连锁化继续加速。4月12日,北京商报记者从2023中国连锁餐饮峰会上获悉,从2018年到2022年五年时间内,中国餐饮市场连锁化率从12%提高到19%。其中,饮品店的连锁化率第一、5001-10000家规模发展速度最快等几组数据让人眼前一亮。分析指出,连锁餐饮市场整体结构显示出大连锁品牌的头部效应,且抗压性较强。同时,数字化加持让品牌的升级和迭代越来越快。
饮品品类连锁化率排第一
不过,从门店数量上来看,小吃快餐、烧烤、饮品以及八大菜系在2018-2022年这五年间,小吃快餐品类依然稳居门店数第一, 占比超过连锁店总数的51%。值得注意的是,小吃快餐和烧烤品类的连锁门店数占总连锁门店数的比例五年提升了2%,其次是饮品品类和八大菜系,五年门店占比分别提升了1.1%和0.8%。
门店规模的变化更直观地显示出餐饮连锁化趋势。2022年品牌连锁门店数区间等级分布中,百家店以内的品牌门店数占餐饮大盘门店数的比例提升显著,从2018年的3.8%提升至2022年的9.6%,五年时间提升了近6%。万店以上规模的连锁门店数占大盘的比例从2018年的0.7%提升至2022年的1.5%,占比提升翻倍的还有5001-10000家店规模的连锁品牌门店数,从2018年的0.5%提升至2022年的1%。
从2018-2022年不同等级城市下连锁门店占当地门店数的比例及变化来看(以下简称“城市连锁化率”),各等级城市的连锁化率在这五年中整体保持明显的上涨趋势。其中城市连锁化率增速最快的为新一线城市,五年来城市连锁化率提升了8.5%。其次是三线及以下城市,五年城市连锁化率提升约8%。不过,即便如此,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餐饮连锁化率仍不足20%。
虽然说下沉市场成为当前不少餐饮企业的新目标,但同时也极其考验门店的盈利能力。另外,不同等级城市下,餐饮业人均消费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美团数据显示,以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到店人均消费水平情况举例,2018年一线城市餐饮到店人均消费平均为57.2元,三线城市为42.4元,一线城市的人均消费高出三线城市35%,同样是该数据,2022年一线城市餐饮到店人均消费水平是86元,而三线城市是53元,一线城市高出三线城市62%。
而咖啡市场今年是调整后再出发 ,腾讯等大资本入局更催化了市场竞争。瑞幸咖啡虽然经历暴雷退市,但仍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咖啡品牌,全国门店数超过4500家。
随着中式快餐菜品与服务的升级,其特色与优势逐渐凸显,越来越多的中式快餐品牌频繁地出现在大众视野。对于中式快餐品牌来说,除了食材的考量外,还需注重精细化发展,利用资本加快自身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共同推动行业发展。
混果汁,成立于2015年,主打“100%不加水不加糖”的现制果汁,希望通过原汁慢榨的形式,尽可能保留新鲜水果和蔬菜中的维生素等营养,以【果汁混万物】的方式建立人与自然的链接。
08野萃山
饮品:领头羊品牌势能不容小觑
麻辣烫双星杨国福和张亮竟然都来自哈尔滨,而不是成都,还是倍感意外的。
从不同规模区间的连锁门店数增长情况来看,中国餐饮连锁化正在呈现出两头活跃的U型发展态势:头部品牌持续冲击万店规模,小规模的连锁品牌开始如雨后春笋在各地出现。在数字化管理工具的支持下,一些地方的优秀中小餐饮经营者开始探索小规模连锁的经营模式,以求在疫情后进一步扩大门店优势。
茶饮领域,喜茶、蜜雪冰城、奈雪的茶、一點點、CoCo都可蝉联榜单,“后起之秀”书亦烧仙草疫情后逆势开店,快速占领下沉市场,目前全国门店已经超过5000家,今年首次上榜品牌力百强榜。
此榜单采用iiMeval大数据评价模型计算赋值,根据企业综合实力、门店数量、自身风险、全网媒体传播态势,并结合专业分析师团队评价进行分析核算生成,侧重品牌总体发展态势、门店数量、自身风险等评价因子。
北京西贝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发源于内蒙古临河市,迄今已有28年的发展历程。西贝的原料来自西北的草原、山野、乡村,绿色、营养、健康!西贝的菜品烹制简单,调味单纯,不添加味精,保证了食材的本色、本味。
门店总数约25+左右,主要分布在深圳、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门店类型包括大师店、旗舰店、校园店、社区店等等。
42家品牌连续三年入选,小店模式更具韧性
中式正餐、小吃快餐品牌上榜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