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煎包加盟品牌排行榜 煎包加盟费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杭州煎包加盟品牌排行榜,以及煎包加盟费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生煎控”强力认证!杭州这10家网红生煎店,你去过几家?

吃了这么多杭州美食,最忘不了的还是一个个接地气的市井小店,伸长脖子看生煎包在油锅里滋啦欢腾~

接下来请收好这份走胃的杭州生煎指南

吃遍杭州就靠它!

01

鼓楼正宗煎包店

鼓楼生煎馄饨店,从第一天搭棚卖馄饨到现在已有10多年了。馄饨、生煎、拌面,各有特色,生意一直很红火。

这里的生煎还是让很多杭州人啧啧称赞的,煎包煎饺都是7毛钱一个。煎包用的是发面,皮很松软,肉汁香,最喜欢它焦黄脆香的底。

店里也有馄饨、牛肉粉丝、拌面之类的,其他的没吃过,当时来了一碗小馄饨,味道普通,不过就着煎包,能解解油腻。

地址:上城区中山南路鼓楼城门口附近(南天门城楼下)

02

鼎顺小吃

很多人都说他家的口味其实一般,但每天还是有络绎不绝的客人,最喜欢是听到客人点小馄饨时,老板对着后厨用杭州话悠闲地喊出“一碗~!”

底很脆金黄色泽,皮厚度刚好润润的,馅儿虽然个个灌汤,但没那么油,两口下去就能解决一个!

对了,鼎顺还有臭豆腐和油墩儿,怀念小时候味道的你们,可以来拔草。

地址:上城区延安路吴山铭楼(杭州四中南门对面)

03

银花正宗馄饨店

虽然叫馄饨店,但是煎包也很出名,24小时营业,所以不会被吃闭门羹。煎包是本土的做法,皮扎实有韧劲,记住,最好现点现吃。

晚上去的话只有馄饨跟一些炒菜,不过馄饨不太推荐,馄饨皮偏厚,没有太多特色。

店铺看起来极为的简陋,但是去吃的人不少,如果怕排队的话最好避开饭点

地址:上城区中山南路495号(近丁字路)

04

自强小吃店

自强小吃店在江城路上,边上的餐饮店换了又换,唯独自强一开就是20多年,油煎包子从最初的4毛到现在的1块。位置不太好找,有点绕,小店只做早上的生意。

菜单简单:葱煎包、小馄饨、拌面和紫菜汤。煎包一块钱一个,馄饨3块,拌面4块,紫菜汤2块,算下来美美地吃一顿也是够实惠了

双面煎包,有老底子的味道,馅新鲜,有葱,会蹦汤汁~

地址:上城区江城路418号(近江城路宋城饭店)

05

后市街牛肉煎包

这家店以前在后市街上,因为拆迁,店搬到了附近的映霞街109号。开了20来年,做的是牛肉味的煎包,煎包生意从6点做到下午1点,两块五一只。

揉面,包馅,下锅......好几个师傅忙活,开业到现在,原班人马从没变过,师傅说他一分钟包六七个包子。

牛肉煎包个头真大,趁热吃,汤汁很多。面皮实在,老面发酵的,不过面团太厚了吧,有点像包子馒头了。

地址:上城区映霞街107号

06

客来香小吃园

师傅撒上一把葱花,转锅,再用竹签挑起煎包前前后后看一遍,然后用硬纸板端着锅子到桌上,呼啦一下刚才还散着的人群自动排成队,比军训时教官的口令还管用。

煎包8毛一个,个头还可以,肉汁流了一盘子,皮也不厚,除了褶子部分都是薄薄一层。煎包底部只有淡淡的焦黄,但咬嘴里咔嚓的脆

地址:上城区衢江路53号(近江三桥农贸市场)

07

宝美点心

说起葱煎包,老底子的杭州人应该会知道宝美,这家从定安路一路开到现在的点心店,墙上挂着几十年不变的菜单,用着别处再也看不到的花绿饭票~

生煎是真心小,夸张的说法是像“旺仔小馒头”。顾不上烫,整个塞进嘴里,汤汁占满口腔,鲜~

基本上一口一个,肉不多但入味。重点是脆脆香香的底子,配着醋和辣酱,加上一碗牛肉粉丝,很有小时候的味道

地址:上城区城头巷108号

08

葛师傅生煎

葛师傅生煎,也叫葛氏夫生煎,店里墙上密密麻麻挂满了证书和照片,都是葛师傅和各大美食家的合影,还有很多报纸的报道。

“用老面,老碱发,菜油煎”,据说每个包子都是圆整的15道褶子,各位吃货可以去见证下。生煎个头不大,7块钱4个。刚刚出锅的煎包面软底脆,肉汁刚好。

他家有大馄饨也有小馄饨,既想吃肉又想吃素的话来份鸳鸯大馄饨,馄饨总体来说没有很突出,还有点小贵。

地址:上城区清波街道惠民路6号

09

小朱早餐部

小朱算是这一带的网红早餐店了,6毛钱一个生煎包,性价比来说很不错。人很多,不想排队的话可以去隔壁买,味道嘛相差一个银河系。

他家煎包皮厚,本来时间就是煎包的最大敌人,所以出锅之后趁热吃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里面有汤汁哦,底部深黄香脆,边缘是焦的,光这个生煎底,一次能啃10个!

地址:下城区长板巷

10

老齐生煎

门头换过一次,但是店还是之前的老样子,门口的长队只单独卖煎包煎饺,想吃馄饨、豆浆、豆腐脑之类的得进去重新排队。

煎饺煎包都是七毛五一个,本来只有猪肉馅的,最近出了牛肉馅的。煎包好吃,肉不算多,但是鲜,底稍糊,但是不妨碍它焦脆的口感,连吃几个不是问题

藏在居民楼却能成为“网红店”,早上八九点门口排满人,老板和老板娘不是杭州人,做的煎包却一点不差,手艺是自己琢磨出来的,一磨就是20年。

地址:拱墅区夹城巷11号

有人喜欢一咬就有鲜烫肉汁涌出的快感

有人喜欢松软厚实吸满肉汁的面皮

管你什么流派,好吃才是王道!

一起点赞,打卡去!

杭州四大锅贴店,都跟这个“女王”有关!有人每天早上从海宁开车过来吃一盘

都市快报

小冯,80后小伙,临平人,在美国硅谷的圣何塞工作。长年在国外,小冯去过不少地方,英国、美国、德国、西班牙……品尝过很多环球美味后,最念念不忘的,还是家乡最普通的早餐:锅贴。

“其实,美国也有锅贴,是那种韩国速冻饺子,买回来油煎,味道一般般。”小冯说,他在国外想吃正宗锅贴,网上搜了一下,发现有个缅甸华人开了一家中餐店,居然有麻球啊,于是开车来回近百公里去吃麻球。

“在国外,经常会回味家乡的锅贴,很香很鲜、肥而不腻、颜色金黄,火候恰到好处。揭开笼盖、云遮雾罩、煎香扑鼻,一口下去,爽到爆汁……”

小冯说,小时候家在临平山下,荷花塘很多,开花季节争奇斗艳。早上,太阳没露头,荷塘边的映荷街就会飘来缕缕锅贴香,李奶奶的锅贴店开张营业了,门口很快排起长队,李奶奶叫李景杭,是临平锅贴界“一代宗师”,人称“锅贴女王”。

眨眼数十年,李奶奶退隐了,她的“徒子徒孙”接班上岗,传承锅贴手艺,在临平开了四家店。

“还是那么美味!我三个月回国一次。每次回国,会带着爱人孩子光顾,吃完再打包一份回家。”

在小冯引导下,我走访了李奶奶传承下的四家店。

永建锅贴店

我和老寿的锅贴手艺

全是跟表姨妈学的……

早餐吃的什么?锅贴。

临平人的说法:早上在街头,随便向遇到的熟人问候,几乎是一个说法。

一只只白白胖胖的下了锅,嗞嗞声诱人,底部从淡黄变作金黄色,面香融合肉香……

迎宾路206号,很多人都熟悉,这是一家锅贴店,老板叫寿永建。

距离店门20米远,就闻到一股煎香味,吊人胃口。我碰到了来吃早餐的一个小伙,姓陈,在杭州城区上班。

小陈伸出四根手指,如数家珍,“临平有四家锅贴:朱文英点心店、连方锅贴店、荷花塘早餐店,还有这家永建锅贴店。

四家锅贴店是世家,一个师傅传承,是个姓李(李景杭)的奶奶,临平人都知道的。”

永建锅贴店空间不大,两家平房与厨房打通,里外通透,客人吃什么、老板在忙啥,一览无余,交流也方便。

排队的真不少,先来先吃,后来的人也不心急,耐性子等。

稀饭小菜自己盛,半自助,和家里一样。

一口下去,肉馅瓷实、油爆汁,百感杂陈。

见到老板寿永建,他53岁,面部很喜感、言语诙谐,快人快语。

他是金华人,20世纪90年代初,曾是一所中学的代课老师。

学校附近是李景杭的锅贴店,早上顾客盈门、生意蛮好。寿永建常去,一来二去混熟了。他是个热心肠,店里忙不开时,就挽起袖管帮活。

在店里,他认识了女孩小洪,人很腼腆,就是现在的老板娘洪淑玲。

洪大姐对我说,“我19岁高中毕业,就在表姨妈(李景杭)店里。我和老寿的锅贴手艺,全是跟表姨妈学的。”

2001年,寿永建来到临平,开了一家锅贴店。

“自己有一点积蓄,向亲戚借了一点,就开张了。”

当年开的店面,离现在铺面几百米,东海花园北门附近。

人手不够,他覥着脸找到洪淑玲,希望她能来店里。

小伙子的执着和诚意,令小洪感动,两人走到了一起。

小吃锅贴对寿永建来说,就是他的“事业”:好味道好口碑,贵在坚持。

两人结婚那天,早上还坚持开店迎客,下午才化妆筹备婚礼,晚上举办婚宴,招待亲戚朋友。

随着城市改造,店铺搬家两次,但搬到哪儿,老顾客都会跟到哪儿。

有个顾客姓王,先前在临平住,后来搬家到乔司街道,八公里远。

但每个星期,王先生都要拖家带口来店里光顾两三回。寿永建说,“这样的忠实顾客不少。”

我查到,关于寿永建锅贴和另外一家连方锅贴,有不少网友还在网上掐架,有人说连方的好吃,有人说永建的好吃,也有人说口味没高低。

“美食也是一种人生。”寿永建对我说,“我的服务目标是,向表姨妈李景杭学习,她老人家把锅贴做出人生哲学境界:让顾客吃早餐,吃出家的味道……”

老板娘洪淑玲说,老寿做人一直努力认真,除了做锅贴用心,打乒乓球也打成了教练。

2007年,寿永建参加了浙江省体育局的考试,拿到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国家一级裁判”证书。

老寿当着我面出示了这本证书,一脸豪气。

荷花塘锅贴店

姨妈开这家店时,我才二十出头

这辈子最好的时光,都给锅贴了……

临平山下,有两池荷花,早上起来池里云遮雾罩。

当地人介绍,荷花塘锅贴店开张那年,这里的荷花塘连成片,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

这家店夹在映荷街沿街商铺的中间,店名也没有,很低调。

我找到时,门口沿街停了一排私家车,一辆奔驰车开过来,找了个空隙“加塞”停下。车上下来一个中年男子,进店要了一大盘锅贴开吃。

店老板任引花对我说,店外面不用挂牌子,都是街坊邻居,熟门熟路了。

大姐看上去很年轻,但她说,自己48岁了。

我留意到,她鬓角间,藏有几丝白发。

“这家店是姨妈(李景杭)的,1998年我接的手,这是她开的最后一家店。

“姨妈今年72岁了,50岁那年退的休,22年过去了。”

她一边说,一边打开两个抽屉数零钱,里面现金不少,快塞满了。但任大姐说,“现在零钱没过去多了,都是用支付宝和微信。”

回忆那些年,任大姐很惆怅,姨妈开店时,她才二十出头,“我这辈子最好的时光,都给锅贴了……

连方锅贴店

我们的手艺全是姨妈传下来的

“秘方”就是只用夹心肉做馅

寻找连方锅贴门店,我费了一番周折。朝阳路上有两家锅贴店,但哪家是连方?

居民李阿姨给我指点迷津,“一家卖八毛钱,一家卖四毛钱。八毛钱那家就是。”

见到老板范连方,他哑然一笑,给我解释:原来,他生意太好,外省一家店也搬到这里,价格比他低。有人说这叫“蹭流量”。

58岁的范连方,余杭星桥人,爱人朱巧英(朱文英妹妹)的姨妈,就是李景杭。

老范说,他和爱人的手艺,全从姨妈手里传承下来的。

“她老人家开店的‘秘方’,其实就是坚持用夹心肉做馅,说这样才能长久赢得顾客的胃。我们这些店开门之日起,几十年大家都坚持这个原则。”

在店里,我见到了帮工周昌碧大姐,她53岁。她说:

我30多岁就来这里,做锅贴做到现在,头发都白了。

老板一家人很好,我在这里一呆就是半辈子。

锅贴天天吃吃不厌,其他店里的包子,我会抠掉肉馅,只吃包子皮。

我们的肉馅好:上好的夹心肉,两只前大腿到脖子的一部分。

另外,第一刀是槽头肉,不能要,可能有淋巴,也可能有打针疤。

还有挨刀的部位不会要,屁股肉也不要。

正宗的锅贴肉馅,必须夹心肉。

锅贴美味,但开店是一件辛苦事,周大姐记得一件事:2007年那年春节前夕,南方大暴雪。

“天还没亮,老板一家就来了,冒雪骑摩托赶来了。我出来一看,朱大姐的腿脚不灵便,一问,原来是路上雪滑,连人带车摔了。

“我背着她进了店,劝她去医院看看,她坚持说不行!会耽误顾客吃早餐。就这样,她踮着一只腿独立着,硬是在案板前站了一个上午。

“下午才去的医院,一诊断,骨折了!”

如今,朱大姐终于退休了。中午12点快关张的时候,我终于见到了她。

她说:“今年带孙子,一周岁了,没时间做锅贴了……钞票和孙子嘛,还是孙子重要。”

朱文英点心店

儿子三岁多那年,我一边带着他

一边跟姨妈开始学做锅贴……

朱文英点心店,在临平二小斜对面。

虽是20多年老店,但装修清爽简洁,空间不大,摆了六张桌子。我看到,排不上座位的很多顾客,都是打包带走。

老板朱文英,58岁了,她笑着对我说,“条件简陋,您多担待。”

她端上一盘锅贴请我尝尝,得知我喜欢吃辣,还上了两盘辣椒,轻声说:这一盘不辣的,那一盘辣一点。听得我心里暖暖的。

早餐时间忙到中午十二点,她和丈夫颜法根才空闲下来,和我聊了一阵。这期间,还有零星顾客进店买锅贴。

大姐感叹,58岁了,再做几年就做不动了。

她说自己这家店,是这四家锅贴中开店最早的,三十多年了。

1989年,她从姨妈李景杭店里出师,在杭州九堡开出第一家店。

那时候用粮票,一两粮票加一毛六,能买四个锅贴。没粮票,四分五一个锅贴,买两个9分钱。

生意蛮好的,早前我在工厂做工,八十元一个月——这个比做工收入好多了。

学做锅贴那年,我成家了,儿子三岁多,一边带儿子一边学。

姨妈(李景杭)那时40多岁,脾气蛮大,要求很严格。

比如揉面粉,要揉够时间、水温要把控好,夏天和冬天和面的水温不一样……再说多了就是这行的商业秘密了。

儿子打小,都是他奶奶带大的。

1990年,我搬到金华婺城区开店,我妈妈也赶过去带孙子。

儿子三四岁时,锅贴能吃两个,长到了八岁,一口气能吃下十多个。

1998年,我妈妈说,孩子上初中了,你们要回来和孩子待一起,不然就不亲了。我和丈夫把店搬到这里。

每天三点钟起床,晚了耽误顾客吃早餐,三十多年,天天早起。

闹钟一响,和打仗号角一样,翻身就起来。

一年365天,天天开张,因为顾客天天要吃早餐。

只有春节休息几天,一过节哪里都不想去,就想好好睡个觉。

三十年了,只好好休息过一次:儿子大四那年,我得了胆囊结石,住了两三天医院,儿子天天来陪我。虽然是生病,却也是几天轻松时光。

干不动了,真的很累……

做了三十多年锅贴,朱大姐患上了职业病:每天弯腰站一个上午三四个小时,到医院一看,腰椎间盘突出。

丈夫颜法根也不例外,每天站在烤炉前,得了严重的静脉曲张。

大姐说,“医生建议开刀,但他不愿意,说店里少一个人,我更辛苦,他一直熬着……”

在店里,我碰到一个顾客,海宁许村镇的陈先生。

他说每天早上,都要开车过来吃一盘朱大姐的锅贴。

“我1976年生的,过去骑自行车、摩托车,现在是汽车。最早是步行,一走一个小时。

从小吃到大,忘不了这个味道……”

一代宗师 李景杭其人

走访过4家店,我很想拜访这位“锅贴女王”,电话先联系了李景杭老人。

“不想再说了,我不做锅贴很多年了……”语气平淡,有些意犹未尽,但还是坚决而温和地婉拒了采访。

从四大锅贴店传承人的描述中,我依稀拼凑了一些关于老人的人生碎片……

她成长在杭州学士路、一片叫思鑫坊的历史街区。我去过,那里距西湖仅仅三百米远。

对于老一辈来说,思鑫坊有这样的记忆:各色的蔷薇月季按照时令开放,腊梅幽香,远远飘散在幽深弄巷里。斜风细雨过墙门,附着青苔的清水砖、乌漆大门、雕花门楣、铜质门环……这里的住家大多受过良好教育,举止客气,邻里间和睦相处,又保持一定分寸,被誉为旧杭州城“民国第一贵族居住区”。

年轻的“大侠”金庸,在这里曾邂逅17岁的杜家小姐杜冶芬,渐生情缘,喜结连理,时间是1947年。

再几年后,这里搬来了一户李姓的大户人家,生养了八个千金,排行第七的,正是李景杭。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社会变故,李景杭一家被迫迁到了临平农村。这中间发生了什么,老人从不愿和后辈们细说。

“姨妈前半生挺难的!” 朱文英大姐唏嘘说,“我从小的印象中,她很要强、吃苦耐劳。年轻时,她做过裁缝,一件衣服只赚几毛钱。成家后,开锅贴店,两小孩都托给我大姨妈照看,她在外面赚钱养家。姨妈先后辗转金华、乔司、德清等地,开过锅贴店,回到临平,开了最后一家锅贴店。

今年,孙子考上了浙师大,我听姨妈说,她这辈子终于轻松了。

老人现在平常琢磨研究养生,脾气也温和多了。

她每天这样打发时间:散散步、串串门、买买菜,自己在家做锅贴……